文/王青道
有人說,會議市場是最后一塊兒沒有被互聯網征服的土地。意思是說,會議市場又松又散,個性差異太大,采用互聯網標準化模塊式的解決方案很難奏效。凡事都有兩面,松散性和個性化也有自己的好處,那就是距離定制化會更近。
不管你喜歡不喜歡,定制化必將會越來越多地走進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既然如此,誰先起步,誰就可能最早爬到未來發展的制高點上。我覺得,玩好定制化首先要把握以下幾點:
一是早起的鳥兒有食吃
既然逃不掉,為何不早點行動,做個早起的鳥兒,抓到更多更肥的蟲子?吳曉波把轉型升級比喻成一場“戰役”,我有同感,但這是一場特殊的“戰役”,一場自己跟自己較勁的“戰役”,這場“戰役”要拿下的第一個“山頭”是“懶惰”。
二是定制化=“大眾化+”
定制化的基礎是大眾化,有了大眾化,加上一些個性化的東西,就ok了。汽車的定制化,主要是在顏色、內飾等外觀方面做文章;高端旅游的定制化,吃、住、行、游、購、娛的基本框架不好變,變的只是其中一部分特別的體驗;會議組織的定制化,不可能為每一個人都設計一個分項活動,不可能每個人都拿到一個定制化的菜單。
三是轉換思維模式
定制化與大眾化最根本的變化,不在于調換了幾種外在表達方式、增加了幾個花色品種,而在于思維角度的變化:從以產品為中心變為以客戶為中心。我們一直以來的思維模式是:我有什么,我能為客戶提供什么。這叫以產品為中心,或者叫以自我為中心。定制化時代,一切圍繞著客戶轉:客戶需要什么,我們能提供什么。思維模式轉過來了,定制化就不遠了。
四是互動更關鍵
僅僅將思維重心調整到客戶那里是不夠的,還要與客戶形成互動。理由很簡單:沒有客戶的參與,不可能有什么定制化。互聯網使客戶參與產品與服務的研發成為可能。
五是全新的商業模式
白熱化的價格競爭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嚴重同質化的產品與服務。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大眾消費市場將會被擠壓,占主導部分的高端消費市場將逐漸被小眾化、定制化所取代。這時候,你只有兩種選擇:一種是迎接定制化挑戰,另一種就是繼續待在大眾市場里進行價格廝殺,等待被淘汰出局。
不要再設想用一個簡單的方案就可以把所有參會者都拿下。雖然不能說每個人的個性化需求都能夠得到滿足,但把它們分成小塊兒來處理已經提上日程。將分眾化、定制化需求永遠放在心里,并爭取更多的機會加以滿足,將成為會議與獎勵旅游策劃人的必修課。我們講體驗化,可體驗化的基礎正是分眾化與定制化。
從總體規劃上來講,要盡可能設計更多的分項活動,來滿足參會者的分眾化需求。壓縮全體會議時長,甚至在可能的情況下取消全體會議。體驗化時代,參會人數不再是衡量會議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事實表明,分會場人少了,交流可能更透徹。除了會議的內容和形式之外,在選擇目的地、會議場所、餐飲與住宿、會議附加活動、技術與設備、禮品等的時候也不要忘記這一點。
會獎公司的主要工作內容是幫助主辦方運營管理其會議與活動,從這個意義上說,讓參會者滿意是雙方的共同職責。長期以來,由于經費、管理、技術等原因,我們一直將主要精力放在總體控制、整體效果上面,有意無意地忽略了會獎活動參與者的個性化特點與需求。會獎市場的定制化,首先從高端市場開始,然后逐步向中高端、中端市場延伸。對于具體會獎活動來說,“一勺燴”的懶漢作風該告一段落了。建立參會者檔案,對參會者進行分類,并在舉行會議與獎勵旅游活動的過程中,通過具體的運作恰當地加以運用,必將成為我們常態化的工作內容之一。
與會議組織方一樣,會獎公司在會議策劃、運作與服務的過程中,將會議參與者各方的分眾化需求牢記于心,并努力加以實施,這樣做一定會獲得日益豐厚的回報。
與會獎產業鏈的其他兩類角色不同的是,會議場地方包括酒店與會議中心等,其標準化程度最高,而定制化程度則最低。標準是剛性的,而定制則是柔性的,剛柔相濟最好,可我們的酒店卻很難做到。這是場地的悲哀。要說會議場地的定制化也不是特別難,在餐飲、會場、住宿方案及相關細節中,加一些定制化選項,客人的體驗就會大不一樣。可是,什么時候才能走出第一步呢?
文章摘自《中國貿易報》
打開手機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