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青道
如今,再也不會有人用這么low的方式來糊弄人了。回過頭來看,我們會覺得這種事情很小兒科,可當初的時候沒人這么想,每十天一個廟會,每次都有相同的或者不同的人玩著同樣類型的把戲,孩子們不明白,大人們實際上也不太不明白。現在我們知道了,之所以有人鉆空子,就是因為信息不夠對稱。那么,移動互聯時代的信息就對稱了嗎?你知道的東西是比過去更多了,可是你不知道的東西是不是比過去也更多了?現在就沒有人用新的手法來糊弄別人了嗎?
實際上,信息量越大,我們不知道的東西就越多。
我國的社會經濟正處在消費結構與信息革命交叉沖擊的關鍵階段,面對不確定性的市場需求,面對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我們這些在傳統的醬缸里泡大的人,到底該怎么調整自己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才算正確呢?恐怕沒有多少人能夠說得明白。別人說了可以不太相信,總理大人都表態了,要互聯網+,就一定沒錯。不明白怎么辦?那就學習吧。所以,各種培訓班、講座、社群活動就活躍起來了。一段時間以來,參加過不少這樣的活動,有的老師講得很好,也有的老師很有忽悠人的味道。學員們都是帶著強烈的尋求“解惑”的愿望來學習的,學到多少東西先不說,最起碼不能讓人帶到蘿卜地里去。
前段時間看過一篇文章,題目是“別再拿互聯網思維裝神弄鬼”,講的是有人拿互聯網思維做一些不太好的事情。現在是互聯網+,我們同樣需要擦亮眼睛,倒不一定是為了識別什么利用互聯網“耍把式賣藥”,主要是想辦法認清自互聯網+的本質,以便做出正確的選擇。
就愚人之見,關于互聯網風潮,有幾點傾向值得思考:
對于絕大多數普通人來說,這些極端的成功案例非但沒有太多借鑒意義,而且還很可能是有害的。按照某些人的意思,只要扛著互聯網的大旗,就能呼風喚雨,就能一夜之間成為暴發戶。怎么?你做不到?那你就是沒有吃透互聯網,不了解社群營銷。
實際上,每一個人的成功,每一個企業的成功,都是眾多因素在特定條件下相互作用的結果,誰都沒有辦法復制,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也不可能做得到。相反,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需要了解的是,這些成功人物與成功企業的背后都有哪些重要的支撐因素,這些因素都有什么樣的普遍意義,從事不同類型工作的人,應該怎樣制定適合于自己的“互聯網+”之路,把這些問題說清楚,才會真的有現實意義。可是,我們的有些互聯網書籍、講座,除了大講特講BAT,以及渲染那些眾所周知的成功案例之外,別的事情做的真的不夠多。
所有人都可以憑借一個好點子,兩三個月積累上百萬粉絲而迅速成為互聯網英雄嗎?創新是不是就意味著可以把所有的東西都翻個底朝天?互聯網確實帶來了很多創業的機會,也給一些行業帶來了顛覆性的變化,但這主要局限于極少數特別需要信息對稱性的行業,而對于超過99%的行業來說,互聯網的作用并沒有那么大,它只能把你工作的效果在量級上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也就是說,我們大多數行業及其從業者,都必須一如既往地老老實實干活,把產品做好,把服務做好,這樣才有飯吃。
我們要知道,BAT就三個,想再增加一個都很難;創業賣燒餅、賣盒飯沒問題,加上點互聯網應用也很好,但一定要記住,面條、米飯終究是要往肚里塞的,只有老老實實把店開好,做到方便、好吃、衛生、價格公道,才會真正有出路。聽有人講課,大有“一個主意吃遍天”的意味,這讓我想起了九十年代初期的“點子成功學”,乍一聽很智慧,也很誘人,可細細琢磨,屁用沒有。鼓勵創業、創新是好事,不過不要把人往歪里帶。
B2B的案例呢?每次聽完講課,都有聽者問老師,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在B2B業務中如何應用,可大部分老師都含糊其辭,一帶而過。為什么呢?我們要知道,在電子商務的實際交易額中,來自B2B的業務占到了80%以上,B2B從業者的數量也十分龐大,尤其是在一二線城市。
在我看來,其中的主要原因是,B客戶的成功故事講起來沒有C客戶那么動聽、那么具有煽動性。與C客戶相比,B客戶更理性、更專業、更規范,互聯網的很多策略起效很慢,這樣的案例在課堂上或者教科書里,能夠渲染的東西不是很多。
打開手機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