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王青道
就像大海不喜歡平靜,用浪花來裝點自己一樣,社會用流行的變化來為自己增加色彩。溫暖的東南風,不僅帶來了春天,還帶來了“互聯網+”在全國的流行。
怎么看待流行呢?在茫茫的雪原上,一旦沒有了聚焦點,人就會失去方向,眼睛也會生病。那么社會呢?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一定需要不斷冒出來一個個流行的東西,好讓分散的社會目光聚焦起來,增強群體的感知力和判斷力,以獲得更加美好的未來嗎?一個流行來了,另外一個流行就得死亡嗎?
在我看來,最好不要對流行的東西不屑一顧。既然如此流行,自然有它流行的道理。簡單回憶一下,從兩三年前“國8條”引發的“轉型升級”,到后來移動互聯帶來的“互聯網思維”,再就是眼下的各行各業都和互聯網套近乎的“互聯網+”,每個流行的背后都有其現實的價值與長遠的意義。政府的角色變化了,企業呢?不轉型就無法生存,不升級就不能發展;置身于互聯網編織的網絡當中,換一個角度看問題,“互聯網思維”的基本邏輯一定是沒有問題的。至于認識上的偏差,甚至少數人有意歪曲或者濫用“互聯網思維”的理念,我們完全可以不加理會;討論過了轉換思維角度的問題之后,現在來討論如何將互聯網應用到工作當中,即“互聯網+”,我看也是順理成章的。
實際上,在討論互聯網思維之前,很多人就已經開始行動了。“互聯網+”的行動首先從互聯網企業開始,然后向互聯網最容易產生影響力的行業延伸。怎么理解互聯網的“顛覆”作用呢?事實上,我們對于互聯網影響力的認識是有一個過程的。一開始,大家在把互聯網產生影響的行進軌跡弄清楚之前,被其突如其來的陣勢搞懵了,回過神兒后發現,互聯網其實沒有能力來顛覆所有行業,也沒有能力來改變社會經濟現有的核心運行方式。“互聯網+”的意義是什么呢?顛覆性的“減法”做的差不離兒了,剩下的就是“加法”了。李彥宏說,互聯網真正顛覆掉的東西并不多,對于大多數行業來說,互聯網的價值在于“漸進式的改良”。政府機關開始做互聯網加法,連賣房子的萬科也把互聯網的加法做的有聲有色。看來,“互聯網+”很有可能成為未來一個時期我們社會經濟生活的一個新的常態。
互聯網,往哪兒+呢?互聯網加法將從兩個維度展開,一是橫向的,每個行業都要或多或少、或快或慢加上互聯網的東西,增添互聯網相關的應用;二是縱向的,互聯網企業向下加,傳統企業向上加,推動020向縱深發展。橫向展開的結果是面的擴大,而縱向發展的意義在于點的內涵的增強。點面的協同與融合,將會構建出中國社會經濟未來發展的波瀾壯闊的生動場景。
會議與獎勵旅游業呢?有些人會說,也沒什么嗎,到現在為止,互聯網非但沒有把我們減掉,我們的生意還不斷增長呢。然而,減法可過,加法難逃。相對于理念先進的行業來說,從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的特點來看,會獎旅游行業很明顯地被劃入到了傳統行業的范疇。如果不去積極地做加法,把自己裝扮起來,增加一些“顏值”,中國未來時尚大PARTY的誘人場景中,將不會有我們的身影。
如果這樣想問題,你的互聯網加法的得分沒準兒會更高:
一是行動起來,就一定會有收獲。要確信互聯網是一個有價值的東西,別管別人怎么說,先做一兩件與互聯網相關的事情,試一試,或許你就有了感覺,沒準兒你還會因此愛上它呢。
二是做加法,會產生很多創新的機會。整天講創新,可創新哪兒來呢?加上互聯網,加上新技術,創新的機會就來了。
三是要想提升競爭力,那就趕緊加上互聯網吧。互聯網與技術相結合,可以提升效率,可以把事情變得簡單,可以完成人工無法完成的任務,可以實現很多看似異想天開的想法。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它能讓很多原本枯燥的事情變得很好玩兒。
當然,邁向未來,要加的不僅是互聯網,如果連互聯網都不加,還忙著加別的什么東西,那你的故事講起來恐怕沒有么好聽。
打開手機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