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道觀點:國際會獎旅游低迷,我們該反思些什么
我國公民出境人數的快速增長與入境人數萎縮之間的反差,與中國會獎旅游出入境的境況大致相同。與2015年出境會獎旅游動輒數千人甚至超萬人的盛況形成強烈對比的是,我國入境國際會議及獎勵旅游市場則顯得依舊乏善可陳。先說國際會議吧,這幾年中國接待的符合ICCA(國際會議協會)統計標準的國際會議的數量,基本上維持在三百個出頭的水平上——這個數字尚不足該協會全球國際會議總量的3%,這與中國經濟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稱;獎勵旅游是一個小眾市場,國際上能到中國來的獎勵旅游活動本來就不多,這幾年還一個勁兒地往下掉,搞得入境會獎公司的日子越來越難過——企業年會現場都能聞到悲涼的氣息。
與國內會議市場上百萬級的會議總量相比,入境會獎活動的占比可以說少得可憐。不過,別看市場份額小,它所招惹的社會關注度與此完全不成比例——在會議展覽市場上打國際牌的中國城市至少有幾十個,每個城市都在想方設法吸引更多的國際會議及獎勵旅游活動,進而把自己變成“國際會議展覽名城”或者“國際會獎之都”。
無論是圖名還是圖利,大家都想玩兒國際化,各地政府在這方面可沒少下功夫,可效果甚微。為什么呢?是不是把勁兒使偏了?
如果說國際會議及獎勵旅游活動是“芬芳的花朵”,那我們喜歡的只是它帶給我們的“喜慶樣子”,至于開花之前的培土、澆水、修剪之類的事兒,完全可以不加理會。
有沒有問過,我們真正吸引國際會獎組織者與參會者的東西到底有哪些?千萬不要認為自己哪兒哪兒都不錯。國際會議的申辦不僅費時費力,專業性還很強,有多少機構、多少人愿意在這些無法知道勝算比率而且即便成功也得在幾年后落地的事情上下功夫?國外各個城市都有專門的機構(比如CVB——會議局)為會議組織機構提供專業而系統的服務,只是喊幾句口號,能解決問題就怪了。
國際會獎活動屬于高端服務范疇,要做好這項工作,只追求硬件設施的高端化是遠遠不夠的,關鍵是要有過硬的服務。所謂的高端設施可以通過違背建筑規律幾個月就弄出來,可高水平服務體系的打造則是長時間潛心修煉的結果,在這方面搞突擊,見光就死。
想找為自己開脫的理由,隨便抓一個就可以,什么高價格、霧霾天等等。問題就這么簡單嗎?上海和北京的平均房價是不低,但也沒有高過新加坡——人家一直是亞洲國際會議的第一。空氣質量是有不小的影響,但也不能全拿這東西說事兒——北京這些年國際會議接待數量變化的幅度并不大,畢竟工作相關性是會議選擇目的地的核心要素之一,換句話說,會議也是一種剛需。
與其整天叫著國際化,實際上又很難在短期內做得到,不如把勁頭使在基礎工作上面,一方面做好會議目的地建設這門功課,另一方面多想想大量的國內會議組織者和參會者,能不能為他們提供些更有價值的東西,改善一下他們的目的地體驗。國際會議和國內會議在本質上是相通的,國內會議多了,國際會議早晚也會多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