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會議圈沒多久,就認識了黃建銀先生。會議圈沒多大,真正愿意在會議上投入精力,為這個行業的進步吶喊,而且取得很好成績的人并不多,建銀一定算是其中之一。我與建銀成為朋友,只說“會議是因緣”是遠遠不夠的。我辦雜志,需要被采訪者,也需要有品質的撰稿人;我做培訓,需要講師,也需要教材的寫作者;我舉辦會議產業大會,需要演講人,也需要專業的合作伙伴;我與一幫“口味”相同的人一起推動會議產業發展,需要共同的謀劃者,也需要遇到困難時能夠給予溫暖和鼓勵的人。你需要,他就在。 我跟建銀說,將來中國會議產業發展史上要給你記上一筆。他笑了,問我為什么。我說,你是第一個將會議運營的理念運用到協會管理中并取得突出成績的人。沒錯,是這樣的。在我國注冊的國際性、全國性學社團組織有幾千家,在各地區注冊的就更多了,沒有一家不把會議作為主要工作內容,沒有一家不認為會議很重要,可說到頭,會議只是被當作一種工具而已,要說把會議上升到什么樣的高度,而且反過來成為推動整個社團戰略發展的主要線索,那就沒有多少人愿意做而且能夠做得到了。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是一個總部設在中國的全球性協會組織,在世界各地有數十萬會員,每年在境內外舉辦會議及活動有上百場之多,可以說是中國發展最快、國際化程度最高、會議及活動最成功的社團組織之一。長期擔任該聯合會分管會議的副秘書長,黃建銀自然功不可沒。或許正是這個原因,黃建銀于去年被正式推選為該聯合會的秘書長。 會議與獎勵旅游的國際化,說起來冠冕堂皇,做起來卻十分艱難。所以,能夠堅持在國際會獎舞臺上奔走并發出中國聲音的人很少,掰著兩只手,就能數過來。很多國際會獎界的朋友們,都是通過黃建銀先生那略帶江西口音的英語,了解到中國會議市場發展的基本脈絡的。 會議作為工具的年頭已很久遠,但作為一個產業形態出現在中國,卻沒有太長的時間。任何一個新行業在萌芽和初步發展的時候,都會遇到很多預想不到的問題和困難,要想在這個行業取得成績,不僅需要吃苦耐勞的品質,還要具有一定的“革命樂觀主義和奉獻主義精神”。如果中國會議與獎勵旅游產業,將來有一天能夠壯大起來,可以與國際強手一爭高下,那我們將永遠不會忘記像黃建銀一樣的前期的開創者們,為我們所做的大量的基礎性的工作。 我想,不愿意讓建銀離去的,不僅是他的家人,他的同事,還有我們這些熟悉的以及未曾謀面的會議與獎勵旅游業界的朋友們。 是以紀念。
打開手機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