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總認為自己是地球上最聰明的動物——什么事情都是自己說了算。其實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兒,就拿消費行為來說,你買東西,你花錢,你做決策,你好像認為自己很牛,但你并不知道這只是一種“假象”。消費社會學專家研究表明,人的消費行為是受很多因素制約的,除了眾所周知的“收入”這種顯性因素之外,還有社會階層、所屬群體及社會環境等隱性因素。你買什么、不買什么以及以什么樣的方式購買,受你主觀意志控制的空間并不大。隨著社會的進步、消費水平的提高,人們購買東西的“象征意義”會越來越大于它的“實際意義”。如果說購買物品及服務的實際功效與“你自己”還有些關系的話;那么物品及服務的社會意義、表面意義,則會離“你自己”越來越遠。這樣看來,“消費者”只是由欲望驅動的這艘消費戰艦上被操控的用來進行“購買表演”的“傀儡”。
我很好奇,整個人類社會運行的原動力是什么?難道就是不斷膨脹的欲望加上永無止境的消費在驅動著人類社會不斷前進嗎?企業家的職責又是什么?是通過自己的創造來不斷地激發消費者的消費欲望而從中獲得快感嗎?我喜歡看一些社會學、消費學、消費行為學、消費心理學等方面的書籍,尤其是對國外研究的成果。不過需要說明的是,這跟“崇洋”沒有一毛錢關系——
一來是因為發達國家的學術研究早過了我們國家目前所處的浮躁期,研究成果深入而有見地;
二來是國外專家作為旁觀者對中國消費市場的觀察和分析往往更準確、更有參考意義。“身在此山中”,想看清真的不容易。
韓國消費市場專家金蘭都教授的《從小眾到主流——誰是中國未來消費的主力》,就給我帶來了很多啟發,讓我對中國消費市場的分層及其消費特點有了更加深入而系統的認識,尤其是關于消費市場 “中國特色”分析的那一部分。在談到中國消費市場“低信任度”問題的時候,金教授說:中國消費市場快速發展的一個衍生品是“低信任度”問題。魚目混珠的消費市場將中國消費者變成了著名的“懷疑論者”。這就產生了以下兩種情況:
一是轉向國際品牌。一些人喜歡國際品牌,不是單純的因為熱衷國外品牌,而是因為在擁有一定經濟實力的情況下,人們自然會選擇質量更好、安全有保障的產品,那么國外品牌就是首選。
二是口碑變得十分重要。充滿疑慮的中國消費者,更信任親戚朋友,而不是商家本身。所以,身邊熟人的意見是中國消費者相當看重的信息源。
這種現象對消費市場的主體——企業有什么啟示呢?
金教授認為,在一個低信任度市場,企業競爭的核心是質量,而非價格。雖然都說中國消費者對價格很敏感,但價格競爭必然導致質量下降。對于受口碑影響比較大的中國消費者來說,沒有比“質量”更優秀的營銷方法了。要想真正恢復消費者信任的話,就努力提高質量吧——這是唯一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