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美] 朱麗葉·斯格爾
尹雪姣 張麗 李敏[譯]
出版社:重慶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6
青道薦書——
未來的消費社會什么樣?
在西方國家,關于消費問題的爭論一直就沒有停止過。為什么呢?
因為它們很早就吃喝不愁了,進入到了所謂的消費社會。
那為什么還要爭論呢?
因為消費這件事情在現實中具有很強的兩面性,積極意義就不用說了,因為沒有消費推動就不會有什么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可消費或者過度消費的負面意義也很大,比如消費階層的分裂會加深社會矛盾,導致社會腐化。
美國學者Frank Trentmann最近著書闡述了自己的新觀點:炫耀性消費并不是資本主義的產物,它是文明的標識,而且消費也未必導致社會墮落。Trentmann坦陳,自己的關于消費社會的新的認識是受了中國消費市場崛起的影響。爭論歸爭論,美國作為消費大國、消費強國、消費市場全球領頭羊的地位,恐怕很難改變得了。
中國關于消費市場爭論的時間并不長,這不是因為中國人缺乏爭論的意識,而是因為只是到了近些年這個問題才有了爭論的可能性——幾千年了,溫飽問題才剛剛解決。不過,如果用“后來居上”來形容中國消費市場在全球市場的態勢還不到時候的話,那么“后生可畏”這句話倒是可以用的。讀一讀美國人Juliet B.Schor的《過度消費的美國人》你會發現,中國消費市場目前出現的各種現象,美國消費歷史上都不同形式地出現過。干脆這么說吧,面對物的誘惑,資本主義國家的人與社會主義國家的人沒有什么兩樣,美國消費市場的今天或者明天,差不多就是中國消費市場的未來。看看這本書,你會更多地了解美國社會,了解美國消費市場,進而解開很多漂浮在中國消費市場上空的謎團,說不定還能從中發現一些商業成功的秘密,或者別的什么。
Juliet B.Schor的觀點,先睹為快:
你是否感到困惑,為什么消費越來越多而此帶來的滿足感卻越來越少?是不是每次當你感覺掙的錢可以足夠應付花銷時,你周圍的人又掀起了新一輪更大的消費浪潮呢?
究竟是什么在鼓勵人們不斷地高消費?消費又是如何影響他們的生活品質的?在崇尚消費的社會環境中,質樸簡約的生活方式行得通嗎?換句話說,我們能夠從“工作與消費的怪圈”中解脫出來嗎?
中產階級和上層中產階級人士擁有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收入,這是促發各階層相互間攀比消費的主要原因。
攀比,是消費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問題。即便我們不去竭力效仿那些虛榮浮夸的人,“消費者渴望”也會時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新消費主義迷人動聽聲音的召喚,實在是讓人難以抗拒——在達到一個層級之后,你會不自覺地選擇下一個目標。
多數人不愿意承認,他們其實是通過消費來謀求他人對自己社會地位的認可,或者說,來拔高自己的社會經濟地位。
奇怪的是,我們在進行高消費的時候,并沒有覺得自己是在奢侈浪費。人們甚至覺得,這樣的消費開支只能算是勉強維持生活。
在新一輪消費浪潮中,消費方式開始朝著個性化的方向發展,消費品的選擇明示著你的個人身份、個人品位與與眾不同。基本上,我們穿什么衣服、開什么車、住什么房,能夠直接表征我們的社會身份。
孩子們很小就學會了消費符號語言(身份、社會地位的標志物)。來自富裕家庭的孩子甚至認為,有錢人的孩子更聰明、更成功,既有教養,又有內涵。
房子作為人們生活中最重要的消費品具有重大的象征意義,服裝也是重要的商品符號。時尚是不斷變換的,然而引領時尚潮流的總是社會地位高的消費者,而社會地位低的消費者只能是追隨者和模仿者。
打開手機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