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說明一下,美國很少用PCO這個詞,因為它有很強的局限性。無論這個詞被解讀為professional convention organizer,還是professional conference organizer,其中的convention和conference指的都是協會類會議。盡管美國會議市場中協會類會議所占份額比中國高得多,但也很少會有影響比較大的會議公司選擇只做協會會議,不碰會議市場中份額最大的企業會議、活動以及協會的展覽等,而這部分內容通常被稱為“event”。美國比較大的會議公司都是綜合性,以上提及的各種會議、活動是它們的基本服務內容。此外,美國會議公司偏重于“管理”,它們普遍自稱為“活動管理公司”、“會議管理公司”( event management firm,meetings management firm)。因為這里面的情況比較復雜,我在這里就借用“PCO”這個詞,來代表“專門為客戶提供會議及活動解決方案的企業”這一群體。
由于會議及活動具有很強的個性化、定制化特征,而且還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來提供落地服務,以保證較高的參會體驗效果,所以美國會議、活動產業的主體受互聯網的影響并不是很大。有數據顯示,近些年來,美國主要會議公司的增長速度還是很快的,年均達到了20%以上。會議產業是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才出現的新的產業形態,而會議公司則是這個新興市場運行的主體。美國會議公司起步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之后快速發展,到八九十年代進入相對成熟期。我國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對外開放真正拉開序幕,是本世紀初的事情,所以會議公司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發展起來的。從起步發展到今天,中國會議公司的發展史也就十年稍多一點的時間。如果一定要給中國會議公司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給個明確說法的話,那我覺得叫“成長時期”更合適,距離“相對成熟時期”還有一段路要走。
實際上,要對兩個國家會議公司的發展狀況進行比較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因為會議產業是一個國家一系列相關事物運行的一個結果,包括社會制度及其相關的政府制度、企業制度、社團制度、科研及教育制度、外事管理制度等;經濟發展程度、對外開放程度、科研與教育水平;經濟體量、潛在參會者基數;關聯產業發展狀況——旅游業、展覽業等;在全球所處的地理位置、所使用的語言類別等。所以,幾乎沒有哪兩個國家的會議產業是完全相同的。盡管如此,研究分析中美兩國會議公司的發展狀況,對于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理清發展思路,明確發展目標,還是很有意義的。
在對比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美國最大會議公司Experient(Maritz旗下)的一些情況:
宣傳語:為您帶來獨特的活動體驗——每位客人、每一次、所有地方
改進參會者體驗
增加參會人數
提升商業智慧
主要工作目標:
找到可能給你及你的活動帶來的各種危險,并設法加以減輕
幫你開支節省,并讓你的活動預算發揮最大效用
為您提供更多新的、經過改善了的創收機會
吸引新的參會者,并設法讓他們再回來
設計參會體驗,讓參會者參與其中,讓參展商興奮
從您的活動中挖掘出更多有操作價值的數據
根據公開的一些資料,2015年,Experient共有專職員工1408人,共舉辦6314個企業會議,319個獎勵旅游活動,在美國之外地區舉行的活動占比為11%,幫助預訂客房約2百萬間夜。該數據沒有提到協會會議、展覽方面的情況,這兩項業務在該公司也占有較大的份額。另外,根據我們了解,該公司擁有相對穩定的企業、協會類客戶數千家。
中美會議公司的相同點大致有:
第一,主要服務對象和收入來源同為中大型企業。雖然美國會議公司的客戶結構具有明顯的多元化特征,但其核心收入來源仍然是公司類客戶,而且是中大型企業、國際化程度較高的企業。這一點與中國的會獎公司大致相同,只是中國會獎公司的收入結構更為單一。會議及活動市場與其他很多市場不同的是,占企業總量千分之一或更低比例的中大型企業,支撐了中高端會議活動市場花費總額的90%以上。絕大多數中小企業實際上與會議市場沒有多少關系。這在國內外都大致相同,只是中國的中大型國有企業和部分民營企業有些例外。
第二,主要服務內容也大致相同。都是為客戶提供會議及活動解決方案,然后幫助其落實。因為會議及活動基本上都是定制化的,所以不斷地為客戶提供創意方案、策劃方案、執行方案,是所有會議公司的主要工作內容。會議公司的員工數都不會太少,因為線下服務很占用人力,盡管美國會議公司在會議執行中技術應用比我們多、占用的人力比我們少。
中美會議公司的差異顯然比共同點要多:
第一,客源結構及收入來源。美國會議公司的客源結構多元化,收入途徑也比中國會議公司多。美國大型會議公司的客戶類型基本一致:公司、協會,甚至還有一些政府的服務內容。除了收取常規的服務費用之外,美國會議公司還收取客房預訂傭金(一般為10%)、會議管理費用等。對于協會類客戶,美國公司主要收取的是管理費用加上參會、參展等收入的傭金,比例各不相同。與中國會議公司最大的不同點之一是,美國會議公司通常會為客戶提供會議顧問服務,這既能增加雙方合作的穩定性,還能增加收入。中國會議公司的客源結構比較單一:核心群體是外企及少量的中國本土企業,而且收入結構也沒有很多花樣——就是服務費。中國會議公司的服務收費明顯比美國同行要低,而且還要承擔頗具中國特色的“墊資”負擔。中國會議公司由于缺乏品牌性協會類客戶,所有就沒了展覽方面的業務。由于中國會議公司整合程度不高,單個公司的業務量有限,能夠控制的參會者、參展者總量不大,因而很難從下游供應商——酒店等獲取傭金收入。
第二,與客戶之間關系的穩定性。美國會議公司與客戶之間合作的穩定性明顯要高于中國同行,不管是企業客戶,還是協會類客戶。據有關案例報道,美國會議公司與主要客戶之間的合作關系,最多可以維持數十年之久。這一點與中國客戶頻繁更換供應商的情況大不相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包括:一是會議市場中主要玩家的體量與整合能力——美國排名靠前的幾家會議公司的市場整合能力比較強,與第二梯隊之間明顯拉開了距離;二是美國會議公司的服務具有明顯的系統化特征——從戰略會議管理,到會議及活動策劃及其運營管理和服務,再到產業鏈質量及價格的控制力等。這兩點中國會議公司都很難做到。可以想見,如果你做的工作別人也能做,而且做得未必比你差,那結果只有兩個:等待被選擇,相互比價格。
第三,縱深服務能力。綜合分析,會議公司品牌的建立與其為客戶提供縱深服務的能力有直接關系。如果說美國知名會議公司具有品牌效應的話,那至少有以下幾個支撐點:一是擁有相對比較高的收入和利潤率;二是擁有大批量的粘性客戶;三是憑借自身優勢為客戶提供系列縱深服務——包括戰略會議管理、線上線下一體化解決方案、平臺化的產業鏈整合服務、下游供應商的價格和服務質量控制等。要具備這種縱深服務能力是需要一定條件的,比如技術研發能力、研究與分析能力、體驗與場景設計能力等。相比之下,我國會議公司的服務方向,主要集中在會議及活動的運營管理及服務這一個點上,缺乏縱深服務能力。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會議公司要創建自己的品牌,基礎就顯得不夠扎實。
當然,中美會議公司的異同還有很多,本文只是提到了幾個自己認為比較重要的點,而且分析的方法和角度是否到位,還有待于討論。不過我總覺得,中美會議市場的基本需求是相同的,會議產業鏈運作的模式和方向也應該逐漸趨同,所以我特別愿意看見中國會議公司,有一天也能夠具備充足的能量,到國際舞臺上與頂尖玩家一較高下。到了那個時候,中國會議市場或許就可以進入到相對成熟的發展時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