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會獎業具有強烈的“中國特色”,想從國外找到現成的答案不容易。綜合分析,影響中國會獎業發展的主要問題,至少有五個方面,上周“
影響中國會獎業發展的五個問題(上)”談了兩個方面,今天繼續談談剩下的三個方面:
三、標準化到底有沒有可能?
標準化的確是好事,比如說便于管理、便于復制等,但對于充滿變化和挑戰的會獎服務業來說,簡單地說標準化,肯定行不通。那是不是說會獎服務業就沒有一點標準化的可能性了嗎?當然不是。我們不妨從以下角度來思考會獎業的標準化問題:
會獎業是一個十分復雜的行業,隨便找一個領域,建立一套標準,讓大家來執行,這種方式是不可取的。在開始著手標準化相關工作之前,我們首先要問的問題是:會獎業有哪些基本特性?標準化的目的是什么?制定這些標準對實現這些目的有何幫助?良好的愿望與現實之間有多大距離?以這些問題為基礎來談標準化,或許能更接近于現實。
第一,會獎業有哪些特性?
一是復雜性。會議與獎勵旅游活動是一項很復雜的活動形態,牽涉面廣,服務鏈條長,很難有一個固定的規范,把所有的人、機構和環節都裝進去;
二是創意性。會獎活動競爭的核心是創意與設計,而這部分內容無法標準化;
三是變化性。幾乎所有的會議、活動都充滿變化。說中國人開會變化大,沒有錯,其實外國人開會也差不多,會前、會中以及到了現場,沒有變化幾乎不可能。
四是多樣性。幾乎沒有任何一個會議及活動是完全相同的,包括行業差異、地域差異、時間差異、組織者訴求差異、經費差異、參會者構成差異等,其中的任何一條差異都會對“標準化”提出挑戰。
會獎業的這些特性,如果不加以認真考慮,任何標準化的努力都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
第二,會獎業標準化的目的是什么?
之所以提這個問題,就是不愿意“為標準化而標準化”。從會獎服務的角度分析,會獎業制定標準的目的應該是為客戶,即會議組織者、參會者等提供更好、更完善的服務。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要調查一下,當今的會獎活動組織者和參會者到底最需要的是什么。《會議》雜志這些年每年都開展一系列的市場調查活動,包括企業買家、社團買家、會獎公司買家等,結果顯示,沒有一家會把“標準化”列入到他們的前三項需求當中。“規范化管理與服務”倒是大家都關心的一個問題,但這些問題也絕不是簡單的“標準化”能夠解決的。
既然“標準化”與會獎活動組織者的主要訴求沒有那么密切的關系,那么急于“標準化”的目的是什么呢?
第三,標準化的效果由誰來考評?
制定一個標準,應該由誰來檢驗呢?如果會獎業制定標準的目的是為了滿足會議及活動組織者、參會者的需要,那么檢驗者就應該是這些實際使用它們的人。當然,即便是由會議及活動組織者、參會者來評判,所采用的方法、指標、流程等也需要十分科學。
第四,選什么樣的領域來做規范?
一個是從行業主流客戶的訴求下手。會獎業的主流客戶,一個是外企,另一個是知名行業協會,還有那些為他們提供會獎服務的企業。以他們的訴求為核心,找到運營管理及服務的共同點,然后來分析和研究這些共同點有沒有必要及可能上升到標準;
二是通過會獎服務分層的方式,找到“標準化”切入的角度。我們可以將會獎服務的內容分為三個層面:一個是創意與設計層面;另一個是變動層面;最后一個是基礎層面。前面兩個與“標準化”無關,從第三個方面下手,找到相對穩定的服務內容,然后看看有沒有必要以此為基礎制定相對應的規范。比如:接機接站、接人待物、禮儀、處理突發問題的基本方式等。這些規范的內容不一定很多,但一定要有用。
總之,會獎活動本身很復雜,想用簡單化的方式一下子處理掉,不太可能,但可以從中找到一些合適的角度,嘗試一些突破,倒是一件很有必要、很有價值的事情。那么,由誰來制定規范呢?除了政府、行業組織,還有應該有企業。
四,技術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改變會獎業?
對于互聯網技術及人工智能的價值,沒有多少人會否認,可面對復雜多變的會獎旅游業,人們對于新技術應用的信心好像就沒有那么大了。實際上,新技術這些年在會獎業中的表現,的確沒有人們期待的那么高。有的朋友抱怨說,與前幾年風險投資商很愿意從技術角度對會議業進行投入的情形相比,他們的興趣這一兩年減少了很多。
是技術真的叫人失望,還是我們沒有把技術用好、用到位呢?我是一個典型的“技術樂觀者”,所以會對技術的應用前景抱有更多期待,其中就包括以下領域:
會議運營管理、流程控制及服務;
線上線下體驗升級;
會議當中人與人、人與信息的交互;
會議中心、會展中心、會議酒店的智慧化管理及服務;
會議目的地智慧化;
會議市場交易智慧化;
其他。
在談到新技術在會議市場的應用不夠迅速的時候,有人抱怨說,一方面是會議市場的購買能力不高,另一方面是購買的愿望不強烈。這可能沒有錯,但問題只是出在需求方嗎?你采取了哪些積極措施來促進他們使用呢?使用你的產品能為會議組織者帶來哪些價值?這些價值能夠做出量化評價嗎?你的產品都在哪些方面改進了人們的會議體驗?改進的程度如何?你是否真的提供過哪怕一款足以讓參會者雀躍的產品嗎?
五,會議體驗到底有多少實用價值?
會議與獎勵旅游活動說到底就是一場體驗,人們對于會議效果的評估就是來源于他們在會議過程中的體驗。這一點是不爭的事實。然而如何積極運用現代體驗科學與方法來提升會議效果,提高客戶滿意率和客戶忠誠度呢?對這個問題進行認真思考的人就不是那么多了。有人會說,一方面忙得夠嗆,沒有時間思考具體項目之外的事情;另一方面客戶給的錢有限,沒有辦法雇更多的人、做更多的事情。一句話,只能考慮眼巴前的事兒,長遠的問題以后再說。結果是,看起來很高端的會獎活動行業,始終在不那么高端的圈圈里打轉轉。
即便不考慮那么長遠,眼下做的一些事情都是和體驗關系密切的:
一是線上體驗。會獎行業幾乎所有機構都有自己的線上系統或者宣傳窗口,它們可是與企業形象、業務拓展、客戶服務等分開的。你考慮過它們的體驗狀況了嗎?如果行業內部搞一個線上系統體驗指數大比拼,你能排第幾?
二是現場體驗。很多時候,開會是一件讓人疲憊的事情。那么你做了哪些工作來改變人們的這種疲憊的狀態呢?通過新技術、計算機智能或者一些巧妙的策劃與設計,完全有可能做到這一點,那么為什么不去做一些嘗試?很多時候,經費只是一個借口,關鍵是看你是否真的愿意為改變參會者體驗做出努力。
三是目的地體驗。我們各地的會議與獎勵旅游目的地,實際上是傳統的旅游目的地,產品結構也多是針對觀光客人的,缺乏體驗性的會獎產品。那么這些產品應該由誰來開發?只靠目的地的會獎從業者嗎?我看不夠,沒有中上游專業會獎采購人、策劃人的參與,好的會獎產品就很難產生。我想說的是,要想改進客戶的會獎體驗,讓參會者在目的地留下一段難忘的經歷,還得自己動手。
可以肯定的是,未來會獎旅游一定會回歸到它高端的本質,而高端的本質就是極致化的體驗。未來會獎市場競爭的焦點,也在于此。
會獎旅游是一個比較完整的產業形態,其中涉及的問題是復雜多樣的,以上五個問題,只是我認為相對比較突出的,提出來與大家一起討論。如果這些問題還能引起一些思考,或者促發一些行動,更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