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角度說,面對一個不確定的世界,人們會感到忐忑甚至恐慌,所以追求某種確定性,成了我們生活與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目標。那么,制定標準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試圖將那些不確定的東西穩定下來。話又說回來,有了那些看似穩定的東西我們的心就能踏實了嗎?我們必須要面對的一個事實是,置身于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各種標準越摞越厚,可我們的心依舊懸浮在半空中。
自打有了會議,就有了會議服務,所以說會議服務是一種古老的服務方式。后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經過量的積累和質的提升,會議服務逐漸演化成了一個新的產業形態——會議(會獎)服務業。這個行業剛發展的時候,吸引眼球的能力還不強,一來是因為工作內容太過瑣碎——端茶倒水外加管理吃喝拉撒睡;二來是因為本身的體量不夠大——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貢獻比較低,因而進入不了精英們的法眼。如今中國的會議(會獎)服務業已經變樣了,有了一點金鳳凰的味道。這不,各種類型的會議標準就開始出來了。
一個行業是否需要標準以及需要什么樣的標準,與這個行業的特性密切相關。總的來說,一個行業在國計民生中的地位越高、它的核心運行部分中統一而穩定的成分所占比例越大,標準就越容易產生,越容易得到重視。食品藥品的標準之所以備受關注,就是因為它具備了以上兩個基本條件。會議業的特性比較復雜,一方面這個行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還有待于進一步提升——當然,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第二個方面——行業運行中有多少東西可以被提煉出來,升華為標準。會議業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產業形態,同是一個類型的會議,甚至是同一個會議,因為關鍵要素的變化,最后呈現出來的效果可能就完全不同。說到那些可以影響會議服務的主要因素,隨便一想就可以列出幾十個。以不變應萬變,會議服務很難做得到。
我覺得,思考下列問題,或許對我們制定有價值的服務規范有幫助:
其一、會議是科學還是藝術?
乍一聽,有人會覺得這個問題有些怪,因為我們平時很少會把會議與科學和藝術掛上鉤。所謂科學,就是分科之學,是經過反復驗證被普遍認為是正確的東西。會議中有多少是這樣的東西呢?如果有,就可以提煉出來,成為運作規范;什么是藝術?那些人們主觀上認為很好,但又很難用客觀標準去衡量的東西。在我看來,會議、活動就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體,而且對于一個“成功的會議”而言,你幾乎無法分清哪部分是科學哪部分是藝術。你覺得某個會議很好,或者是因為它的現場設計、布置、安排很棒,或者是嘉賓演講水平很高、內容很受用,再或是它的流程很好、服務很到位,這些既是“科學”工作的結果,也是“藝術”創造的功勞。假如你把某些會議服務的內容做到了極致,那我也只能把這歸功于“藝術”。
我想象不出,一場“精彩的會議”,可以用一個什么樣的模板輕易框得住。
其二、任務型會議還是體驗型會議?
從組織者的目的來說,會議分為兩種,一種是任務型的會議,另一種是體驗型的會議。別看這兩者只是定語的差異,實際上有著本質的不同。“任務型會議”的著眼點是會議組織者本身,主辦方及承辦方的利益是會議的基本導向,會議的參與者處于被動地位,大家都以完成某種“任務”作為衡量會議成功與否的標尺。如果你認為這種會議模式是順理成章的,這就對了——我們的很多規范、標準都是沿著這個思路完成的;什么是體驗型會議呢?方向正好相反:會議參與者的訴求和感受是會議的主要目標,會議的組織方——包括主辦方、承辦方、服務方等,只是承擔了“幫助達成這個目標” 的具體工作,會議效果的好壞不用某個領導來表態,“參會者體驗”是衡量會議效果的準繩。什么是“參會者體驗”?就是會議參與者從會前、會中到會后的各種感覺的總和。有人說,人們參加會議不光是為了“獲得感受”,一定會有某種具體的目標。沒錯。不過,參會者的具體目標也會與其它因素一起,成為“會議體驗”的一部分。什么叫做“好會議”呢?用“會議體驗”的話來說,就是:大家感覺都很爽!
你說,我們怎么才能給“會議體驗”定個標準呢?
可能還有人說,會議的體驗時代還很遠,眼下的會議還很傳統。這話只對了一部分。其實,中國“體驗會議”時代的帷幕已經拉開,只是你可能還沒有“體驗”到。
其三、評價會議(會獎)公司優劣的標準是什么?
這么說吧,假如你是一家會議公司,你做的是企業會議、活動或者獎勵旅游,你到客戶那里去講標或介紹方案,你會怎樣說?你不會直接跟客戶說你執行的是某某“會議服務標準”吧?要真是這樣,你恐怕很快就會被人攆出辦公室。如果你做的是社團會議,情況也好不到哪兒去,因為在這個領域能夠外包的會議,不是國際會議,就是大型的全國性會議及活動,如果你只會基礎服務,恐怕沒人敢輕易把會包給你。
專業會獎公司、活動公司相互間拼的是什么呢?首先是設計、創意和策劃能力,其次是資源整合及控制能力,再次是流程控制、應變及執行能力。
當然,在會議市場中上,大多數會議的規模比較小,形式又簡單,對于服務的要求也不高,因而專業會議公司參與的必要性很低。
其四、會議技術對于會議服務的影響程度該如何測量?
在影響會議服務的各種變量當中,“會議技術”算是最大最持久的因素之一。如果你制定的會議服務規則沒有很好地考慮到技術方面的因素,那么這個規范的實際應用價值就需要重新考量了。我們通常所說的“會議技術”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互聯網,它可以提升信息傳播的效率,改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系;二是計算機的智能化,它能幫我們提升工作效率——減少人工,降低成本,同時還可以改善參會者體驗。總體而言,中國會議服務業新技術的應用程度并不高,不過這種情況正在改變。過去,因為人工便宜,客戶對效率和體驗的要求也沒那么高,用笨方法可以對付過去。從目前的情況看,再這么持續下去的可能性越來越小了——“技術思維”將成為會議公司的基本競爭能力之一。
人們對于技術作用的理解可能走過兩個極端,首先是恐慌——剛開始的時候,對于以移動互聯為核心的技術革命沒有準確的理解,覺得它們有可能“顛覆”一切。后來發現,技術好像也沒有那么神,會獎服務業還是老樣子,最后就變成了“無所謂”。走極端不合適,但技術對于服務業變革的價值確實不應被低估。
沒有人會懷疑,我們多年來習慣的會議流程、操作模式等,會隨著技術的進步而改變。沒準兒有一天,像發達國家一樣,幾百人的會議,現場只要一兩個人服務就夠了。前些天,聽一個會議公司的總經理說要來北京開會——國內一家知名社團組織開始應用一個新的會議系統,所有的供應商都要來北京接受培訓。相對于企業會議及活動,中國的社團會議相對比較落后,但現在也開始變了。變成什么樣?不太好說,但肯定不是現在這個樣。
會議的復雜性——中國大地上每年發生的數百萬個會議,幾乎沒有兩個是完全相同的;會議的矛盾性——追求時尚、新潮、活躍、變化,與會議服務所需要的細致、嚴謹,相互間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這些都為會議標準的制定增添了很多困難。大一統的會議服務標準不好定,找一個細分的角度做嘗試如何?國際會議業界也有不少可以供成員拿出來“show”的“標準”:全球最佳會議城市聯盟(Bestcities Global Alliance)根據國際協會會議的特點給城市政府部門制定的“服務規范”,涉及面不大,但很有用;美國國際會議中心協會(IACC)為成員機構制定的服務標準——比如怎樣讓參會者坐得更舒服、開會時的體驗感更好等,就具有一定的市場價值,因為透過這些標準,會議策劃人可以看到參會者可能獲得的好處。
沒有人會籠統地反對制定標準,他們只是不喜歡那些沒有價值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