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到外地參加一個會議,當地政府的一個工作人員問我:會展業的活動為啥這么多?會展業的人要是不搞活動,------。我突然被問住了,支支吾吾地不知道說了點什么,就這樣過去了。但這個問題一直在我腦海里懸著。是啊,一個小小的會展業每年舉辦這么多的活動,遠遠超出了其他很多行業的平均水平。為什么會是這樣?這是一種短期現象,還是一種長期特質?是中國特色,還是全球普遍的規律?
會議及活動是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的一面鏡子——穩定發展的美國,就有著相對穩定的會議與活動,以及相應的會議市場。也就是說,美國的會議市場——尤其是協會類會議市場,其數量、類型每年的變動不大。他們的會議都是計劃好的,該協會的每個成員、每個企業、每個機構都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提前制定參會計劃。
我們國家顯然做不到這一點——不是因為中國會議展覽從業者的能力比美國人低多少,而是因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還沒有達到美國的那種穩定的狀態。也就是說,中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由此引發的一系列變化,都會以不同方式反映到會議展覽市場當中。先有穩定發展的社會經濟,然后才會有穩定發展的會議展覽市場。
除了這種不斷變化的社會經濟背景之外,現有的運行管理模式以及會獎業本身的一些特性等,都是影響會展業活動數量的關鍵要素。這些因素包括:
一,政府會議展覽管理體制。中國會議展覽業是一個起步相對較晚的產業,再加上會議、展覽、旅游相互交叉等,這給政府的協調管理增加了難度。展覽業的主管機構是商務系統,而會議和會議業則沒有明確的主管部門。這種情況到了地方之后,亂象就出來了:除了商務部門,還有會展辦、旅游局、貿促會、開發區等,都與會議展覽有關,都有理由舉辦會議、展覽、獎勵旅游等方面的會議及活動。還有,除了平級部門業務交織之外,上下級政府部門在業務上也有交叉——省、市、區等。實際上,我們國家會議展覽領域活動數量較多,與多頭管理的現狀有一定關系。
二,城市之間的競爭。中國地區之間、城市之間的競爭正在發生重要變化——由長期以來的投資引進、園區建設、城市擴張等“工程性”內容,開始朝著城市品牌形象提升、產業支持與服務、城市運行質量提高等更具內涵的方向轉化。會議展覽活動,以此為基礎構建起來的會議產業、展覽產業體系,正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現階段各城市政府及其領導者的主要訴求:展覽活動可以促進優勢產業發展,拉動消費,擴大城市影響力;會議也一樣,既可以擴大城市影響力、促進產業發展,還可以提升訪客質量、增加城市收入。還有,會議展覽業屬于現代服務業的范疇,說起來也很好聽。
隨著會議展覽業的價值得到更多的認可,中國城市之間關于會議展覽的競爭正趨向白熱化。各個城市連續出臺會議展覽相關的激勵政策——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除了出臺政策之外,城市發展會議展覽業的主要抓手就是舉辦各類宣傳推廣活動、研討會、考察活動等。這樣一來,會議、展覽、獎勵旅游方面的活動自然就增多了。中國各地區會議展覽業發展不均衡,因此可以想見,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中國城市及區域之間的競爭只會愈演愈烈。
三,會獎市場的需要:增加供需信息的對稱性。會議目的地一直在發生變化,加上會議與獎勵旅游創新性的需求,會獎活動的采購人和策劃人就需要不斷了解供應市場動態,掌握最新資源,而完成這項任務的最好方式就是目的地考察(fam tour)。這是會獎行業的一種國際慣例。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會獎市場的目的地考察活動,只是剛剛開始。
討論完了原因,我們來討論下分類——會議展覽業的活動分哪幾類?其中哪些活動是市場真正所需要的,而哪些活動又會慢慢消失呢?
第一類是行業年會與專業研討會、培訓等。行業年會是市場運行的基本需要之一——它可以解決或者接近于解決業務對接、交流互動、觀點碰撞等行業發展中面臨的一些主要問題。除此之外,市場運行還需要一定數量的研討會、交流會和培訓活動等。這類會議的關鍵點不在于數量,而在于質量和品牌影響力。
第二類是目的地考察。正如上文所述,目的地考察是一種常態化的活動類型,它們既可以由目的地政府主辦,也可以由行業媒體、會展集團、酒店集團、旅游集團、會展中心、會議中心、度假區等出面組織。
第三類是各個城市舉辦的論壇、研討會、交易會、培訓活動等。綜合分析,在會展業發展初期,各地方舉辦此類活動還是有必要性。比如:研討交流活動——理清思路,探討策略;客源城市推廣活動——提升目的地影響力,吸引更多會議與獎勵旅游活動;業務對接——邀請買家,開展項目對接;專業培訓——改善目的地專業素質。在我看來,各城市舉辦的活動,數量多少倒不是主要問題,關鍵在于質量——不要為“會議而會議”。我們需要做的是把會議落到實處——讓會議為目的地的健康發展做出持續而有價值的貢獻。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導致中國會議展覽業活動數量較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會經濟發展階段方面的背景因素,也有體制方面的原因;既有中國市場特有的現象——也可能是階段性的,也有國際會議與獎勵旅游市場共有的特征,不可一概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