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個行業和領域的復雜性,大概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表面性的,一看就知道很復雜;另一種則是隱性的,越接觸,你會覺得你不知道的越多。會議展覽業就屬于后者。
進入會展圈已有很多年了,雖然對于這個行業的認識每年都有增加,但總覺得空白點還是很多。之所以這么說,絕不是因為謙虛——有據為證。
每年參加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的年會,都會結識一些新朋友,每每與他們聊天,經常會發現自己對他們的工作內容知之甚少。我是做會議的,如果說對展覽搞不清楚還說得過去的話,會議這方面總還可以吧?
其實,也不是。在去年的第八屆中國會議產業大會上,一位來自四線城市的會議公司負責人告訴我,他的公司年營業額四五個億,在國內幾十個城市都有分公司。這個消息真的有些出乎我的意料——甚至讓我感覺有些慚愧——因為我連這種運作模式可以做到這樣的收入水平都不知道。

剛開始發現類似問題的時候,我總會解釋說,我是一個新人,可后來仔細琢磨,發現問題可能沒有那么簡單,最起碼它比外人想象的要復雜得多。
先不說會議和展覽是不是一家人,單就展覽來說,想把產業鏈成員的特點搞明白,都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兒。
上次參加一個會議,臺上一位會展專家在講自己的一個觀點,旁邊坐著的一位行業協會的秘書長跟我說,如果他做一下調研,了解一下我們這個行業的特點,他就不會再這么說話了。我怔了一下,沒有吱聲。是啊,三千六百行,每個行業及其細分領域舉辦的展覽活動都有自己不同的特性,只用“展覽行業“或者“貿易平臺“這幾個詞兒來概括和總結,是遠遠不夠的。行業差異只是一個方面,主辦方運營思路與模式、區域特點、政府角色與市場之間的博弈等其他很多方面的因素,都有可能以不同的方式給展覽活動打上強烈的個性烙印。
會議的事情則更為復雜,這不僅表現在會議組織者的細分類別極其繁多——幾乎所有機構或個人都可能成為會議的組織者,會議的數量可以多到無法計量——每天的某個時刻都會有人在召開不同類型的會議,還表現在會議的內容及其表達形式、會議的價值、影響會議及會議市場要素等的多樣性方面。
盡管存在如此大的個性差異,會議展覽之所以還能夠成為一個產業形態,就說明產業鏈成員間的共性特征也一定很明顯。
比如,會議展覽活動都需要人們“面對面交流”,只不過展覽更注重 “面對面交流”的交易性效果,而會議對于“面對面交流”的需求則更多一些,既包括交易或者交易促進、社會關系的建立與鞏固,也包括學習、討論、觀點分享、激勵等與思想碰撞有關的內容。會議展覽活動還有一個共同的交集點,那就是它們都需要下游供應商提供專業的和基礎的服務。
說了半天會議展覽的個性與共性問題,那么它的現實意義在哪里呢?
說到具體的業務和運作項目,我們談的是滿足個性需求,但如果講產業發展 、講圈子社群,我們需要的則是它們之間的共性特征。在公共平臺上,大家只談個性需求,就沒人能聽得懂或者根本就沒人愿意聽。實際上,在會議展覽業界,舉辦行業活動、組織行業社群、出版行業媒體、開展行業培訓、開發行業平臺、設定行業標準、研究行業理論等,都面臨著個性與共性關系的處理問題,這個問題處理的好壞,決定著這件事情本身的成與敗。由此看來,這是一件很重要但卻很難的一件事情,否則就不會有本文標題提到的所謂的圈子問題。
這些年,我一直為很多問題所困擾,包括:
有些會展群多達數百人,表面看起來很熱鬧,可事實是,大家背景各不相同,個性特征遠遠大于共性需求,什么樣的話題才能引發有價值的討論,而且討論的結果對大家都有用?或者換個思路說,建這樣一個比較龐雜的會展群,到底有沒有價值?
會議從業者少說也有幾十萬、上百萬,存不存在一個或者幾個共性特征,將他們吸引到一個平臺上?換一個問法,現有的線上平臺為什么玩不轉?
會議展覽行業的會議怎么開?全體會議的主題怎么定?如何舉辦分項活動?
行業的培訓怎么搞?媒體怎么辦?看來,弄一個全行業都喜歡的東西顯然無法做到,那么市場如何細分、細分到什么程度才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