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和一位會獎公司的負責人聊天,談到目前會獎從業者的主體都是八零后甚至九零后的問題。這一群體有什么優缺點呢?他說,優點很明顯,比如思維活躍等等。缺點也一樣明顯,其中最主要的一條就是“知識表面化”——說起來好像什么都知道,等到再往下追問的時候,沒了!
互聯網給我們帶來的最大好處之一,就是讓我們徹底告別了孤陋寡聞的時代——每天早上一醒來,各種信息就會撲面而來,只要稍動一下手指頭,就能很快知道天底下剛剛發生了哪些重要的事情。這曾經是人類最大的夢想之一,我們確實應該為此感到驕傲。然而任何事情都有其兩面性,信息多了一定就好嗎?越來越多的信息就一定能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有意義一、讓工作變得更加高效嗎?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過多的信息,不僅會讓我們眼花繚亂、窮于應付,還會讓我們自我感覺良好——以為自己什么都知道。這樣一來,既沒有時間去深度學習、深度思考,好像也不認為有這個必要。
實際上,信息爆炸時代,需要我們每個人都具備很強的信息判斷與分析能力,好讓那些有價值的東西跳躍出來,為我們所用。換一個角度想,假如你是內容的提供者,你應該怎么做才能讓你的信息“跳躍出來”,讓它們為需要的人產生價值呢?這是每個人、每個企業都面臨的挑戰。怎么辦呢?只停留在問題的表面,不去進行深度學習和思考,要想贏得這場挑戰顯然是不可能的。
那么,怎么才能構建深度學習和思考能力呢?
我們不妨從以下兩個方面來思考:
第一,從“淺思考”轉換為“深思考”。
“淺思考”的毛病出在于,一個是“只知其一”,另一個是“只知其然”。
“只知其一”,就是你沒有研究“其二、其三”,不知道事物的另外一個或者多個側面,不明白從另外一個視角看問題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的答案。所以,在對某個事情做出判斷的時候,不要只看講話的人是否言之鑿鑿,最好是從多個角度分析后再做定論。我們都會經常批評別人,找到一個“錯誤點”,使勁批上一陣子,可如果考慮不周全,就很可能陷入被動。上次聽見這樣一個對話,A說:我們國家的學校很差勁兒,“校霸”猖獗也沒人管。B反駁說:你不知道,美國的“校霸”更厲害,學校也沒有很好的辦法。A無語。我沒有插嘴,但我知道日本也有“校霸”,“天皇”的孫女就挨過他們的欺負。A的問題在于,把“校霸猖獗”這種現象與“國家”掛上了鉤,還特意提到了“中國”。
在工作上、業務上也一樣。你會說,大家平時關系都很好,可當關鍵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候,本來 “關系很好”的人就有可能翻臉。你想不通,覺得很生氣。其實,換個角度看問題,你就能夠理解了。大家平時是同事,是業務合作伙伴,很友好,但你要知道,這種狀態是建立在一定條件之上的,假如條件變了,情形就有可能發生大的變化。
人沒有“好壞”之分,只有作為生物個體和社會成員在不同條件下呈現出來的不同狀態,所謂的“好”或者“壞”是你個人的“有色眼鏡”過濾出來的結果。世界上也沒有什么“好事情”或者“壞事情”,有的只是看問題的不同視角。
“只知其然”,就是沒有去深究產生這種現象的內在支撐要素,“不知其所以然”。毛澤東說的“透過現象看本質”就是這個意思。我們在生活與工作中看到的很多東西其實都是表象,深究下去,都能找到深層次的誘因。這樣的話,假如我們的判斷只來源于表面化的信息,所做出的結論就很可能會不正確,甚至完全錯誤。表象復雜多變,而本質則相對穩定。撥開層層迷霧,方能看清本質。
我對于“減肥”問題就有一個認識的過程。我原來認為,“減肥”的解決方案很簡單,少吃點、多運動不就可以了嗎?后來知道,“多吃”是“體重超越者”身體內部的需要,而且這種需求之強烈,很難通過主觀方式加以控制。另外,“多運動”也很難,體重大,心臟負擔重,一動彈就喘氣,運動的成本比一般人高很多。
對于社會上的一些不良現象,人們都會表示不滿,這可以理解。但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是什么?都跟社會制度有直接關系嗎?這可真要具體分析。有些問題可能真的與社會制度有關聯,而大部分問題則與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的發達程度、該國家的具體情況密不可分。比如國民素質問題——在溫飽沒有解決或者剛剛解決的情況下,要求人們普遍達到很高的教養水平,在哪個國家都做不到。我們與美國有很多不同,不僅是社會制度,更多的是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發達程度,而后者是很多問題產生的根源。
很多做會議的人認為,參會者越來越難“對付”。其實,這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產物。消費不斷水平提高、更加見多識廣,讓參會者有條件來提出更高的要求,獲得更多的尊重和更好的體驗。如果不從根本上思考會議市場需求變革的重大問題,只是疲于應付各種抱怨,恐怕很難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從消費升級的角度分析,客人的抱怨,實際上是對更高服務標準的呼喚。
第二,學什么以及怎么學。
“學什么”是一件很個人的事情,“怎么學”也跟個人的特點有很大關系。不過,“學”的目的是“用”,而“怎么學”則離不開當下的條件。因此,“學什么”以及“怎么學”,還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
先說學什么。可以“學”的內容大致分為三類:知識、資訊和八卦。知識——就是人們對于自然和社會認識的成果,包括事實、對于信息的描述、某種技能等;資訊——對某類群體、在每一個階段有用的信息;八卦——用以娛樂的各種內容?!爸R”是經過實踐驗證后被認為是正確的東西,它具有一定的系統性和嚴謹性,是相對穩定的“信息”;而“資訊”類信息則具有一定時效性和針對性;“八卦”也是有用的“信息”,只不過主要用于“娛樂”。
一般而言,“知識性”信息是人們分析問題、判斷問題的基礎,你所擁有的“知識”越多,你處理問題的正確率就會越高。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你的“知識”積累越多,你對“資訊”類信息的判斷能力、利用能力就越強。
“資訊”、“八卦”類信息比較好理解,因為我們所擁有的那些“表面化”的“知識”主要就來源于此。需要說明的是,這兩類信息也都很有用,只是與“知識”的作用有所不同而已?;ヂ摼W將“資訊”和“八卦”類信息的傳播做到了極致。
再說怎么學?!爸R性”學習的方式一直以來主要是書本,因為系統性知識的學習既需要仔細思考,還需要做筆記——一般是這樣。但也不盡然,互聯網不僅能提供實用性的“資訊”和娛樂用的“八卦”,還能為我們提供豐富的知識。既然是這樣,為什么互聯網時代產生的更多的是表面性上的“知識分子”呢?我覺得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 互聯網信息過大,分辨起來很困難,因此人們愿意用簡單的方式抓取“表面化”的信息;
? 移動端流量所占份額的不斷提高,更促使學習“表面化”——閱讀起來很方便,但缺乏深度思考和不斷溫習的適宜場景;
? 互聯網的“資訊”、“八卦”誘惑更多、更強大,遠蓋過“知識性”學習。
盡管困難很多,但只要有決心、有方法,就完全有可能把互聯網變成深度學習的有力幫手。養成以下習慣,有助于我們實現深度學習的目標:
首先是做筆記。想一次性把一個“知識點”或“知識系列”牢記于心,比較難,因此做筆記和復習至關重要。下載一個筆記類的APP效果就很不錯;
其次是做關聯查閱。以前,我不太喜歡查工具書,因為怕麻煩。如今不同了,大眾性的知識“百度知道”就能解決,深一些的問題可以找專業平臺。記住,設法養成關聯查詢的習慣;
三是試著寫點什么。培養自己的深度思考能力——表達能力、分析能力、歸納能力等,可以從寫評論、寫心得、寫方案開始。少發語音信息。
總之,如果你想讓自己變得更有價值,以在工作和生活中獲得更多的認同,那么深度學習就應該是你離不開的伙伴。雖然不像瀏覽“資訊”和“八卦”那么簡單愉悅,但只要認準了方向,堅持下去,就能慢慢養成深度學習、深度思考的習慣,讓自己與周邊的人都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