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與業界的幾位朋友到外地參加一個活動,接待方很熱情,報到的時候每人送了一個大盒子,像是禮物。到了客房打開一看,是一個杯子。仔細瞅瞅,制作和設計一般,好像跟當地的文化也沒有什么關聯。關鍵是,上面還印了一個該單位的logo,足有雞蛋那么大。我的第一感覺是,這個杯子沒法拿回去用。所以,第二天離開的時候,我就把杯子裝好,留在了客房里,還附了一張紙條,上寫:這個東西我不帶了,幫我處理掉。房客:王青道。之所以留個條子,是因為免得服務員誤以為這東西是我落下的,再追著還給我。第二天離開的時候,我看見大部分嘉賓手里頭都拎著那個禮物——因為個頭較大,不好裝箱子。我有些好奇,趕過去問這次活動領頭的:您覺得這東西怎么樣?他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好像不怎么樣。再問:那您還要拿回去?再答:不要也不能扔到這兒啊,叫人看見多不好!嘿——不喜歡,還得拿到幾百公里之外處理掉。我又問了一位,結果也一樣。我多少有一點自責,人家好心好意,我回應地不是很好。
關于禮品的問題,我一直都有困惑。
親朋好友之間交往,需要禮品,開展會議及商務社交活動,當然也需要禮品。禮物,是社會交往的一種潤滑器。這些年做會議,頻繁往來,禮品也就成了工作生活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東西之一,由此帶來的困惑也不少。首先是送禮物難: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有時候,為了一個小小的禮物,幾個人討論半天,也搞不出一個明確的結果,最后是做了一個選擇,對于送出去后的效果卻不敢那么肯定。還有一點很關鍵,禮品這個東西很特別——你幾乎很難得到真實的反饋——出于禮貌,人們都會對別人的好意做出積極的回饋——我們的家人和老師從小就教我們這么做。
其次是收禮物也難:收到所有的禮物都當面讓人覺得“你很喜歡”,并對別人的好意表示感謝,這個并不難。有點兒難的是,如何處理這些禮物——體積大的、分量重的、不易保存和攜帶的、自己認為沒有價值的,等等。拎著一大堆東西上飛機,或者拿著大個頭的東西去趕下個場子,都不是一件讓人愜意的事情。拿回家后也是一個問題,除了自己喜歡的和一些快速消費品之外,有些東西會比較雞肋——扔了或者送人感覺都不太對頭。
所以,我就一直在思考,禮品到底是個什么東西,禮品都和什么因素有關,有沒有讓“送”和“收”兩方都滿意的方法?
第一,對于禮品意義的理解。禮品雖小,但并不簡單,最起碼它比看起來要復雜得多。禮品是一份心意,是贈送者和接收人之間情感與信息連接的一個紐帶。送禮物給別人,不管是個人還是機構,無外乎幾種目的:一是表達謝意,二是顯示誠意,三是聯絡情感,四是建立信息互通。前三種都與情感表達直接相關,后一種雖有一定的商業意味,但也暗含了一定的情感聯絡的成分。這幾年收到過很多禮物,其中數量最多的要數U盤和本子了——這種禮物綜合性比較強,既有聯絡感情的意思,也有傳遞商業信息的目的;其次是茶葉、工藝品、手工制品、土特產等——用來表達一份心意;還有畫冊、光盤等——這些東西基本上屬于單純的商業信息傳遞工具,“心意”的味道比較淡。
理解禮品的意義不是難事兒,可真要做好就不容易了。禮品是雙方情感互通的工具,不是贈送者自己想當然,更不能把它當成一種純粹的商業工具。也就是說,你送出去的禮品,真的被喜歡、真的有用,才能達到最終目的。至于“宣傳”味道,一定是越淡越好。不用擔心別人記不住你,如果人家真的把你和你送的禮品忘掉了,那也是因為你和你禮品都沒有能夠真正打動他。
有的時候,我們會把送禮物當成一種“任務”:給你送個東西,我的心意表達了,“任務”就完成了,至于你是否喜歡,跟我關系不大。這種任務性的、一廂情愿式的做法,不可能會有太好的收效??梢钥隙ǖ氖?,選擇或者制作禮物的時候你越用心,別人就有可能越喜歡;相反,你的功利心越強——恨不得在禮物渾身上下都寫上自己的logo,別人轉頭扔掉的可能性就越高。禮物是“走心”的東西,不易摻雜太多別的內容,否則,不送也罷。
第二,贈送者和接收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西方人的習慣是,當著別人的面把禮物打開,然后夸獎一番。中國人則是先表示感謝,回家以后再把禮物打開。在禮物文化方面,中西之間看似有差異,實則差不多——都是一方面表示感謝,一方面說禮物很好,不管什么樣的文化背景,當面說人家的禮品不好,都不合適。這樣下來的結果是,送禮者永遠得不到關于禮品效果的真實答案。嚴重的信息誤判就出現了——我送的品禮品很不錯,大家都說很喜歡。美國一個專業機構做過調查,人們對于所接收禮物的滿意率只有50%,遠比贈送者自己感覺到的滿意率低得多。我簡單想了想,在我們國家,人們對于禮品的滿意度應該會更低。
鑒于此,專家建議說,禮品的最好方式是“定制”,其次是設法給別人更多選項。這樣一來,怕麻煩的人,是不適合去做這項工作的。
第三,消費升級與禮品之間的關系。消費水平與審美品位,決定著人們對于禮品價值的判斷。溫飽時代,人們的需求指向非常簡單——滿足人們物質需求的大多數東西,都可以成為受歡迎的禮物:糧食、副食品、日用品、家用品等。不過,那個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我們正在進入物質過剩時代,而在這個時代里,人們的訴求將變得越來越難以琢磨。從溫飽到過剩,不僅是禮品,人們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面臨著重構的問題。困難是,現在社會中的大部分成年人,都是“喝溫飽的水”長大的,滿腦子都是溫飽時代留下的痕跡。在做出禮品決策的時候,這種痕跡一定會表現出來——只要給別人東西,別人就一定會很高興。另一方面,在設想人們吃飽了喝足了之后可能會干些什么的時候,我們這些成年人的想象力甚至還不如孩子們來的更有價值??梢韵胂?,在未來的商業世界里,隨隨便便搞個東西就很受歡迎的可能性已經沒有了,我們唯一的選擇是,協同合作,充分燃燒自己的大腦,進而謀求在精神層面上與潛在客戶建立共鳴。
最近一段時間,真有兩個禮品讓我感覺很好,一個是一盆花——一種頗具當地特點的小葉蘭花。雖然平時也喜歡花,但很少會花時間去特別關注,可進了那蘭花基地,見了這種淡雅多姿的小葉蘭花,情感上的共鳴立馬就產生了。百度了下,說鮮花可以上飛機,我們幾個人毫不含糊,就把這件小小的禮物從幾千公里外弄回了家。后來一日,突然收到一位同行者發來的微信——分享了一張那蘭花盛開的照片。這有點讓我感到意外——半大老男人,平時極少會向別人秀那些很個人的東西。這次,看來他是真的喜歡。我也一樣,每天都會跑到窗戶邊上,看上一看。我把照片秀給了當地的會展局長,希望有一天,這種可愛的小花,能跟目的地的品牌構建與對外推廣聯系起來。這盆花,三十塊錢。
另外一個禮物是一小筐楊梅。會后旅游的地方正值楊梅采摘季,紫紅色的梅子點綴在濃密的綠葉當中,一大片連起來,看起來很是喜人。旅游局長問我給大家帶點什么,我沒有考慮就說,楊梅挺好的,不用太多。第二天上午臨別前,每位嘉賓都收到了一小筐新摘的楊梅——上面還帶著山林里晶瑩的水珠。同行的一位老師說,梅子摘下來,每隔幾個小時,味道都會不一樣。新采的,最棒。
年初的時候,一位朋友來找我,說她辦了個禮品公司,專做高端禮品,而且還要線上線下相結合。我表明態度,積極支持。后來聽說,她還融到了一筆資金,真不錯。為她祝福。
小小的禮物,其實攜帶著很大的能量,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讓這些能量釋放出去——帶著我們的真誠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