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每次舉辦完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活動,中國人的大國意識就大幅提升一樣,杭州舉辦過“G20峰會”之后,一線城市的感覺也達到了歷史的最高位。自信心的增長一定是件好事,因為古今中外的成功者,都是依靠在階層攀爬過程中積攢的自信,最終走到頂峰的。然而僅僅依靠自信是遠遠不夠的。毛澤東之所以能夠讓帝國主義們信服,依靠的絕不僅僅是幾句“紙老虎”之類的鼓動士氣的口號,而是一系列有效的策略。
有人說,B2B業務很理性,我看也未必,至少在我們會獎旅游業不全是這樣。到哪兒辦會最合適,沒有什么數學公式可以計算,“跟風”恐怕是會議策劃人選擇目的地的主要方式之一。話又說回來,“跟風”也不是什么壞事——對于策劃人和采購人而言,跟在有經驗的人后面,失誤的可能性會減少;而對于會獎目的地來說,“跟風”而來的人多了,離成功就更近了?!癎20”結束了,一定有很多人“跟風”而來。要是無法到杭州每家酒店挨個數數有多少個會議在開,那就蹲在杭州國博中心“G20”會場外一個安靜的角落里,數數成群結隊、興致勃勃的“跟風”參觀者大軍,你就會很快感覺到“跟風”的力量到底有多強大。
當然,“跟風”的會獎策劃者、參會者,絕不會像一般“跟風”的參觀者一樣,在會場內外溜上一圈,等到手機塞滿照片之后,坐上大巴就高興地離開了。他們需要的東西顯然比這個要多得多。
心理學家說,人們做任何事都有期待。跟著強大的“G20”之風而來的策劃人和參會者,一定會不自覺地調高他們期待的層級。接下來,就看杭州如何用實際行動來為自己打分了。
當然,“G20”給杭州會獎帶來的積極變化,絕不僅僅是自信心的提升這么一點,專業硬件設施的改進、高端服務意識的提高、新產品新服務的出現、城市形象與交通條件的改善等,均在此列。然而看一下“會獎目的地成功要素”表,你會發現,會獎旅游策劃人對于目的地的訴求遠不止這些。
靜下心來想一想,“G20杭州峰會”是舉全國之力打造的頂級政治性會議,雖然名稱中也有“會”字,但真正能從“G20”會議中成功轉化到會獎當中的內容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多。我們津津樂道的杭州外表發生的很多變化,其實與會獎策劃人、參會者的訴求關系不是很大。問問策劃人你就會明白,他們關心的問題,其實與“G20”之前沒什么兩樣。你說“杭州交通更加便利了”,他會問“從機場到市中心能節省多少時間”;你說“杭州新增了很多高星級酒店”,他會問“酒店的價格有沒有上漲或者上漲了多少”,等等。至于對于城市形象變化的理解,杭州內外恐怕不太一樣——相對于長相統一的水泥高樓和寬闊的街道,外來的人可能更喜歡杭州味道濃厚的山間小房和西湖邊上的林蔭小道。
仔細分析你會發現,雖然會存在一些認識上的差異,但會獎策劃人與杭州會獎從業者的目標則是高度一致的,那就是為國內外會獎旅游參與者提供更好的體驗。要想做到這一點,應該做好的事情很多,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做一個表格
能夠幫助會獎策劃人與采購者的具體做法之一,就是做一個“G20”前后杭州會獎目的地要素變化的列表,讓策劃人、采購人明確知道“G20”之后的變化在哪里,這些變化能給他們帶來哪些益處,以及如何得到這些益處等。
? 借勢客戶預期
面對較高的客戶預期,輕易承諾或者置之不理均不是上策,能否考慮借此機會,順勢提高自己的運作水準呢?
? 將會獎產品及服務深入化、系統化
你心里頭可能有一大堆好東西,說起來眉飛色舞——可以這樣做、那樣做,效果如何好等等,可如果它們不是便于購買和使用的產品,你的所有努力都是沒有意義的。
? 培養標準化的工作習慣
所謂標準化,就是把一切做得可預期,今天、明天、后天都一樣,沒有變化。在我國會獎旅游業,相對而言,國際酒店更注重標準化,本土酒店、會議中心、會獎公司體現出來的更多的是人情味,對于運營管理中每一個細節的追究沒有那么強烈。沒有人會缺心眼兒到不喜歡人情味,可要求嚴格的外企采購更愿意選擇標準化——讓所有事情都變得可以預期,避免不可測事件發生——這是保證會獎體驗達到預期效果的基礎。缺乏標準化支持的人情味運營模式,雖然有時候會產生超預期的效果,但出現體驗損傷的概率也要大得多。培養標準化的工作習慣、建立標準化的工作制度,最好還保留一點人情味。